持續的樓市調控仍未使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去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地方政府房地產市場微調政策不斷,以期促進樓市回暖,進而帶動土地交易活躍。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土地成交價款下降了13.3%。
業內人士分析,在樓市調控政策預期不明朗、地方債集中到期、地方財政吃緊的情況下,未來地方政府微調樓市政策的“試盤行動”還將會繼續出現,推地節奏也將加快。對于轉型中的地方經濟來說,徹底擺脫對土地財政依賴,仍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收支兩端承壓
“有些地方政府向開發商收的稅,已經收到3年以后了;還有些地方公務員的工資是靠銀行貸款發的。”在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的一次調研中,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說。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地方財政正在面臨吃緊的局面。
這背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出讓金的下滑。財政部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430億元,同比減少4342億元,下降27.5%。
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報告,現階段土地出讓收入和房地產稅收收入占據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三成以上。同時,與房地產有關的多個上下游產業景氣程度,也隨樓市的陰晴變化而變化。短期內地方經濟增長尚無法擺脫對房地產業的依賴。
在財政支出的一端,地方償債壓力不容忽視。審計署的報告顯示,我國已迎來地方債的償債高峰期,今年全國共有1.84萬億元地方債務到期,部分地方的債務償還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較大。
政策面上,雖然今年以來央行兩次降息降準,但房地產調控的“紅線”仍然未變。近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蘇常州調研時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做好調控工作,把抑制房地產投機投資性需求作為一項長期政策。住建部、國土部、發改委等部委分別針對調控松動的傳言進行澄清,并強調調控不放松。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分析認為,雖然下半年土地的供應量和成交量都將有所回升,但難以恢復到去年的水平;而商品房成交的回暖勢頭,也因“限購令”的存在而存在變數,從而影響到房地產稅收。從全年來看,“房地產財政”縮水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已不可避免。
賣地誘惑難拒
事實上,面對上述壓力,地方政府的“自救”行動早已展開。上周末,珠海傳出松綁“限價令”消息,雖然政策最終未做調整,但在土地出讓收入嚴重縮水的情況下,珠海“救市”意圖昭然若揭。
據不完全統計,從去年8月以來,全國有超過30個城市明確發文微調樓市政策,調整范圍涉及調整首套房標準、變更土地出讓金支付方式、提高公積金貸款限額、減免稅費等多個方面。除逾越限購“紅線”的少數城市外,大部分微調政策“闖關”成功。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還將陸續有城市加入到試盤的行列中。
地方政府穩定財政收入的另一條途徑便是密集推地。7月17日,南京市國土資源局一次性推出41幅地塊的土地出讓預告,共計2302088.17平方米。7月以來,北京也已成交了5宗住宅用地,與整個上半年成交的住宅用地宗數相同。
鏈家地產分析指出,隨著成交回暖,開發商的資金狀況有所緩解,購買土地的積極性也在提高。下半年往往是土地供應和成交的活躍期,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將有所提高。
但在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看來,市場回暖雖能緩解收入壓力,但對處于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中的地方政府來說,又將陷入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中。他認為,頻繁“試盤”和加快推地,將成為下半年的常態。對于前者,中央政府需密切關注。土地財政驅動下的征地、拆遷問題也要有所警惕。
顧云昌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要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需要以稅費優惠的形式扶持當地的優勢產業,以產業集群帶來的稅收收入逐步取代土地出讓收入。此外,保障房建設和房產稅改革的推進、個人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也都是長效的政策手段。但他強調,要想徹底擺脫這種依賴的慣性,需要政策上的多重設計,也需要地方政府斷腕的勇氣,這將是一個長期、充滿陣痛的過程。